一家人迎著李雲海進了堂屋。筆硯閣 m.biyange.com
他家是標準的農家土磚屋,黑瓦土牆,木門木窗木樓板木屋柱,坑坑窪窪的泥土地面。外牆都裸露著黃黃的土磚,當路的地方用石灰水刷著這個年代的大字標語。
土磚是用泥土反覆踩踏,形成膠泥,然後將膠泥放在磚模里,製成長一尺,寬和高各半尺的泥磚,經曬乾而成。
李雲海家有半間堂屋,四個房間,外加灶房和茅房,這就是80年代的農村房子的理想戶型。
為什麼說是半間堂屋?
因為還有半間是別人家的,兩家共用一間堂屋。
農村人通常是聚族而居,住宅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建築群,裡面的住戶少則十來戶,多則幾十戶,走進去,就像走進一個迷宮。一間堂屋就是先祖留給家族的公共遺產。
父親李德明,拉著大兒子的手,徑直走到堂屋的神龕前,沉著的說道:「雲海,你能出人頭地,成為國家工人,多虧了祖宗保佑,快磕三個頭。」
李家的神龕很簡陋,是用紅紙寫的,上寫「本宗李氏歷代先祖考妣之靈位」十三個字,有的人家不寫本宗二字,那就是十一個字。也有的人家只寫天地君親師五個字。
李雲海磕了三個頭,和家人進屋。
他打開包裹,拿出在省城買的酥餅和糖果來,分發給爺爺奶奶和弟弟妹妹,他見村裡的一群孩子圍在家門口,便朝他們招了招手。
小傢伙們立馬跑了進來,都把手伸得長長的。
李雲海給他們每人抓了一把糖。
小朋友們高興的喊:「謝謝雲海哥哥!」
李雲海拿出給家人買的衣服,塞到每個人的手裡。
弟弟妹妹們一看不是過年也有新衣服穿,高興的又蹦又跳。
母親張淑文,看著兒子買了這許多東西回來,不由得又是喜,又是愁,拉著李雲海的手,問道:「雲海,你哪來這麼多的錢,買這許多的東西?」
李雲海把買給母親的衣服遞給她,說道:「媽,我這個月留在省城沒有回來,就是為了掙錢。我學的是無線電,懂電器修理,這門手藝在省城很賺錢。媽,你身上的衣服,打了太多補丁了,換下來吧!我給你買了三套衣服呢!」
張淑文拿著衣服,一邊看一邊說道:「太破費了!你就算賺到了幾個錢,也別這麼亂花啊!你存起來,將來討老婆用。」
李雲海看看家徒四壁的土屋,除了生活必需的灶台鍋盆,木桌竹椅,碗櫃和臉盆架外,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具。
石板村靠近縣城,不算偏遠山區,這邊通電比較早,但家裡也只扯了一根電線,每個房間裝了一個五瓦的電燈泡,比起煤油燈來,聊勝於無。
至於家用電器,一樣也沒有。唯一帶電字的,就是那個老式的手電筒,用兩節一號大電池,方便走夜路、夜裡到屋外上茅房用。
李雲海本來想多攢點錢,拿回家來,把家裡的房子翻修一新,結果他的錢,全部存死在貨里,他身上只有兩千多塊錢,想翻建房子肯定少了。
他家人口多,新房面積建小了不實用,在他的設想中,至少也要建一排五間房。中間是堂屋,兩邊各建一個三室兩廳帶廚衛的套間,建兩到三層樓才夠用。
在農村,80年代的時候,建一座幾間房的磚瓦屋,也是需要幾千塊錢的,是很大的一筆花銷,畢竟那時候人們賺的工資比較少,幾千塊錢相當於是一個天文數字,大多數家庭都拿不出來,也就無法翻建老屋。
李雲海經歷過這個年代,他大概知道,這年代的磚瓦房屋造價並不便宜,從鋪設宅基地到上樑封頂,再到粉刷、安裝水電,花錢的地方很多。如果紅磚不是自己燒制的話,花的錢就更多。
建一座小房子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:https://twm.21zw.ne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