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來這首《石壕吏》的確是心酸的不行。
畢竟是個很悲慘的故事。
不過其中也有不少人提出過質疑。
比如說。
為什麼石壕吏不抓杜甫去充軍?
這個問題屬實是有點傻,因為不了解歷史情況和杜甫的身份。
一點一點的說。
首先,和杜甫的身份有關,因為他是官員。
在唐朝時期,許多詩人、文學家都通過科舉考試當了大官,杜甫的科場之路卻充滿坎坷,導致一生沒有當過大官。
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是官員的身份,官吏官吏,吏哪有官大?
根據歷史記載,757年杜甫逃出都城長安後,歷經艱難險阻來到鳳翔投奔唐肅宗,唐肅宗將杜甫任命為左拾遺,左拾遺的品級為正七品上,工作職責就是給皇帝提意見和建議。
可是,沒過多久,杜甫就因為參與營救大臣房琯,得罪了唐肅宗,被唐肅宗貶為華州司功參軍,司功參軍屬於正七品下,掌官吏的考課、假使、祭祀、禎祥、道佛、學校、表疏、書啟、醫藥、陳設等事宜。
這首《石壕吏》,是759年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創作的。
也就是說,這個時候的杜甫,是個七品官員。
當時,杜甫哪怕只是孤身一人,依然是一名正七品官員的身份,石壕吏再厲害,也只是一名吏。在古代,官和吏之間的地位有天壤之別,絕大多數吏,一輩子都混不到官的級別。「吏」見了官,只能是個孫子。
因此,一名小小的石壕吏,怎麼可能去抓正七品官員杜甫?
看到這,很多人會提出疑問,那為什麼杜甫是七品官員,卻不保住那個老婦人呢?
這個問題問的,也是典型不知道唐朝的府兵制度。
唐朝自創建以來,就模仿了西魏、北周、隋朝盛行的府兵制,並將其進行完善,推向了鼎盛階段。
所謂府兵制,最重要的特點便是兵農合一,在和平時期,府兵在家裡耕種務農,從事農業生產,戰爭爆發後,朝廷根據需要將府兵徵集起來,投入到戰場。
在此期間府兵使用的武器和馬匹,全部都是自籌,國家只承擔戰爭期間的糧草,所以,在《木蘭辭》裡,會有花木蘭代父從軍之前「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,南市買轡頭,北市買長鞭」的場景。
在徵兵時,吏卒是根據戶籍名冊來按圖索驥的,而不是隨隨便便拉壯丁,畢竟是有制度的,真以為都是亂抓?
在《石壕吏》裡,老婦人一家確實很慘,3個兒子都被征去當兵了,其中兩個已經在鄴城之戰中戰死,這也說明了安史之亂的慘烈。
可是,吏卒在徵兵時,依然會找到這家來,因為老婦人一家是府兵,在平時里享受了朝廷分給他們的田地,當戰爭爆發時就必須服兵役,杜甫僅僅是經過石壕村,也不是本地人,吏卒當然不會莫名其妙地將他拉去當壯丁,杜甫也無權管這件事。
其實讀《石壕吏》之後會發現,儘管杜甫批評了石壕吏的兇狠,對老婦人一家的悲慘遭遇表示了同情,但他沒有批評徵兵這項制度,面對安史之亂,唐朝必須傾盡所有,集聚所有的力量,才能打敗強大的叛軍,平定天下,重新回到和平年代,老婦人一家的悲劇,正是平定安史之亂所付出的代價之一。
類似的慘劇,也必然不計其數,這種事情是沒的說的,因為這種代價不付出,安史之亂就沒法鎮壓,這麼下去,也只會有更多的家庭破碎。
而且話說到底,悲劇也不是極致的悲劇,老婦人上戰場也是負責後勤的事情,也不是去衝鋒陷陣,只要不是敗的徹徹底底軍營都被剿了的話,老婦人的生命安全還是有一定保障的。
雖然悲涼,這大概就是悲涼故事裡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吧。
這首詩,其實嚴格來說還是和戰爭挨著的,不過被許廉放到了這裡,也不算不合適。
畢竟大乾皇朝的建立,本身就是用無數條人命,無數個家庭的破碎換來的,打天下只能靠拳頭,靠戰爭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:https://twm.21zw.net/